close

菩薩戒之精神與內涵(聖嚴師父)

l         何謂菩薩

Ø          就是發了菩提心,願意修菩薩行,就叫做菩薩。

Ø          菩薩,是由於實踐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於實踐了菩薩之行而得果;菩薩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薩道的結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薩道,行了菩薩道,必定會成佛。

Ø          菩 薩,本來是出世而不離世的,為斷煩惱,所以要出世,為度眾生,所以要住世;菩薩既在世間,自應各以其福德而感得世間的果報。不過,這僅是菩薩應得的世間果 報,而不等於非要得這世間果報不可,因為菩薩的階位越高,所能化現的範圍與品類則可越多越廣,越是高廣,也越能低下。如等覺菩薩,可感三界之王,也可化三 塗之王;到地獄餓鬼中則為鬼王,到畜生中則為獸王,人中為人王,乃至化為三界之王。故也不能肯定地說那一階位的菩薩,一定要感得那一等級的世間果報。唯其 果報的等級,每一階位,都有一個最高的限度。不要忘記,調伏見思二惑,(雖有而)不受偏見我見等所迷惑,亦(雖有而)不為貪瞋癡等所轉動,尚不過在十信位 中的凡夫階段而已呢! 

Ø          菩薩的階位,請參考法鼓文化出版之《戒律學綱要》。

 

l         如何行菩薩行

Ø         菩薩行是怎麼樣子行呢,需要從持戒開始。

Ø         作為一個菩薩,受持佛法,就要完全如法;受了佛戒,就要如律清淨。

Ø         要以智慧的心態來消除自己的煩惱、化解自己的困擾,然後用慈悲心來幫助眾生、利益他人。

Ø         為自己消煩惱、解決困擾的問題是智慧;為他人解決困難、解除危機險難的問題是慈悲,智慧和慈悲叫做福慧雙修,也就是自利利他。

Ø         菩薩要以堅決的信心,才能畢竟成佛;要能博學內外各種知識,才能順化廣大的眾生;要以慈憫的心懷,柔軟的言語,去接近眾生,不可反而中傷他人。

l         何為戒

意指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與虔敬。廣義而言,凡善惡習慣皆可稱之為戒,如好習慣稱善戒(又做善律儀),壞習慣稱惡戒(又作惡律儀),然一般限指淨戒(具有清淨意義之戒)、善戒,特指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規,有防非止惡之公用。

 

 

 

 

l         持戒的目的

Ø          在哪一條戒上面持守的話,可由持守這一條戒而得解脫。若持守不殺生戒,則不犯生死罪、不犯生死惡業。由於持守這一條戒,這一條戒的生死惡業之果報即可不再受。

Ø          受戒之後,就有多方善緣,自然助我們持戒,縱然犯戒,也不必被「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世俗觀念嚇倒。

Ø         凡夫菩薩,應以聖人作模範,卻不要將凡夫菩薩當聖人來要求,佛法的因果報應,純屬自作自受,別無神明給懲罰,卻有護法龍天及諸佛菩薩給你加被援助。

 

l         何謂菩薩戒

Ø          菩薩所受的戒,稱為菩薩戒。

Ø          要做菩薩,必須先受菩薩戒。

Ø          菩薩戒的可尊可貴,乃是由於涵蓋而又超勝了一切戒的緣故。

Ø          如《梵網經》中所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Ø          (《大正藏》二四.一○○四頁中)不行菩薩道,雖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薩道,須受菩薩戒。

Ø          菩薩戒是一切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也是菩薩之所以成為菩薩的根本所在。

Ø          從因位上說,稱為菩薩戒,從果位上稱為佛戒。

Ø          要學習著如何地發菩提心,如何地修菩薩行。

 

l         菩薩戒的內容

 法鼓山傳授的菩薩戒,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三聚淨戒,總持了四弘誓願的精神!亦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

 

             眾生無邊誓願度      

四弘誓願     煩惱無盡誓願斷         攝眾生戒

             法門無盡誓願學         攝律儀戒     三聚淨戒

             佛道無上誓願成         攝善法戒

 

 

 

 

 

 

Ø          三聚淨戒

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

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

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Ø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Ø          十善法

十 善及十善業。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又做十善業道、十善道、十善根本業道、十白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做十不善業 道、十惡業道、十不善根本業道、十黑業道。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即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 罵。(七)綺語,即雜穢語、散語、無義語。(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九)瞋恚。(十)邪見,即愚癡。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

Ø          菩薩戒既要積極地去惡修善,也要積極的戒殺救生,把不修善不救生,同樣列為禁戒的範圍。

Ø                    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是一受永受,直到成佛時為止,因為《菩薩瓔珞經》說,受了菩薩戒,「有犯不失」。該經又說:「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大阿僧祗)劫生死之苦。」「有戒而犯,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Ø         旦受了菩薩戒,便已進入諸佛國土的菩薩數量之中,因為若發菩薩誓願,並受菩薩戒者,即是初發心的菩薩,雖然常犯戒,仍算是菩薩。若不發菩薩願,不受菩薩戒,雖然無戒可犯,也不是菩薩。

 

l         菩薩戒的功德:

在「梵網經」輕戒第四十一條中又稱菩薩戒為「千佛大戒」。意思是說:過去莊嚴劫中的千佛是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現在賢劫中的千佛,是 由於受持菩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同樣是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乃至推及過去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三世三劫的千佛,過去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未來 無量三世三劫的千佛—總之,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無一不是受持菩薩戒而得成佛。由此可知,菩薩戒的功能之大,是大得不可思議的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