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只有一種動物知道學習 , 那就是...人 !!!

...................................

有笑容就沒有缺陷...看看別人

 樂觀堅強的笑容令人動容


當我們為明天穿什麼鞋子而煩惱時,卻看見一個沒有腳的人
我們經常被一些小事困擾,也偶爾會遇到看似無解的挫折
,
而當我們用最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時, 卻發現一切並沒有想像中的艱難.

珍惜感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像這位勇敢的小男孩一樣,活出自己的精彩!

樂觀堅強的笑容 ,令人動容 --- 與您分享  

cid:004c01ca0620$a49f64b0$15c82980@888tigera8af64

 


cid:004d01ca0620$a49f64b0$15c82980@888tigera8af64

   

cid:004e01ca0620$a49f64b0$15c82980@888tigera8af64

 

cid:004f01ca0620$a49f64b0$15c82980@888tigera8af64

 

cid:005001ca0620$a49f64b0$15c82980@888tigera8af64

 

cid:005101ca0620$a49f64b0$15c82980@888tigera8af64

 

cid:005201ca0620$a49f64b0$15c82980@888tigera8af64

 

cid:005301ca0620$a49f64b0$15c82980@888tigera8af64

 

cid:005401ca0620$a49f64b0$15c82980@888tigera8af64

 

cid:005501ca0620$a49f64b0$15c82980@888tigera8af64

 

這是朋友分享的一組圖片,看了非常感動,

 讓我想起了一句話:

“當我們為明天穿什麼鞋子而煩惱時,卻看見一個沒有腳的人”

我們經常被一些小事困擾,也偶爾會遇到看似無解的挫折,

而當我們用最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時, 卻發現一切並沒有想像中的艱難.  

珍惜感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像這位勇敢的小男孩一樣,活出自己的精彩!

....

成熟是

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

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

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

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

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

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錄自余秋雨 *山居筆記*… 蘇東坡突圍

.........................

鄭教授的人生觀....值得學習的觀念 !!!


鄭石岩:人生不是'我要變成什麼'        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


1.鄭石岩的家裡貧窮,小學畢業時,隔壁村莊一位好心的親戚跟母親說:"我幫你介紹你的小孩去某個人家放牛吧,有三餐,一年還有100斤的穀子。"鄭石岩靜靜在一旁聽,沒有激動的反應,只是默默想:"我真的要去放牛了……"當然,有幾分心酸。 2.可是,親戚才一走開,媽媽對他說:"我要讓你唸初中,你應該去唸書。""我當時不知道媽媽到底有多少錢給我讀書。第一年的學費大概就用完了她的錢。第二年開學時,家裡就沒錢了。我當時跟媽媽說:'沒關係,我去學當木匠,可以賺一點錢。'"當木工學徒的第三天,正逢學校開學。母親說:"老師對你那麼好,你應該去給老師一個交代,告訴他:你不是不念書,而是因為繳不起學費而停學。做人,就是要這樣。"
3.鄭石岩騎了腳踏車往學校去,老師給了他一句話:"我想你一定可以當一個很好的木工。"可是,就在第二天,班上一個同學叫鄭石岩到學校一趟,老師對他說:"回去告訴媽媽,學校同意你分期付款,有多少就繳多少。"母親就這麼欠還繳了四百多元(台幣),那在當時可是個大負擔。
 做生意,賺學費


  4. 初中畢業時,鄭石岩並沒有打算考高中,他心想:能唸到初中已經很好了。因為老師之前對他的肯定,他念念不忘回去當木匠學徒。在老師的鼓勵之下,他還是考上了高中,只是家裡實在負擔不起學費。
老師答應借錢給他唸書,但母親說:借錢只是一時的方法,不是長久之計。這時,母親給了鄭石岩一個主意,她說:"你去做生意賺錢吧!"那一個多月長的暑假,鄭石岩當起了水果販,賺了一點錢,總算可到高中註冊。

5
.他知道家裡是沒錢的,所以整個高中生涯,他都在做水果的生意,而且生意越做越大。"每天清早四點半,我到產地收購水果,再把水果送到批發市場賣了,再趕到學校上課。我一天得騎腳踏車載水果走很長的路──從我的家到宜蘭是6公里,再騎10公里到羅東,賣完水果後再騎回宜蘭上課。"這是他高中一年級時的生活。
到了高中二年級時,鄭石岩做起了較大的批發生意,他收購了水果,然後運到台北的大賣場去賣。他說,那時的生意有時賺錢有時虧本,但平均起來還不錯。"

6
.我當時也發明了一些讀書的方法。要熟背某個內容,就先看一遍,然後邊工作邊回想,想不起時再拿出來看一下。我在高中的功課還算過得去。"高中三級時,他已經賺了一些錢待上大學時用。他賺到的錢,都交給母親,母親是他"前途經紀人"。
7
.這時候,鄭石岩已經不是那個夢想外面世界的鄉下小孩,畢竟他已經走遍台灣,在台北熱鬧的大賣場裡活動。
他體驗了做生意、賺錢的樂趣,這時候,上不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了。"拿錢給媽媽時,她總會說:'當初要你去做生意,目的是賺幾個錢去讀書。沒想到錢賺到了,你卻不讀書了。我真後悔讓你去做生意。'這句話她說了好多次。我說:'我沒放棄,我還是會去讀書。'"鄭石岩後來還是結束了生意,上大學去,因為熱衷於做生意的樂趣,他選修了會計系。

8
.後來,與一位老師談話後,老師說:"看來你很喜歡'人',如果往教育領域發展,可能會更好。"老師的話提醒了鄭石岩一直被自己忽略的性格特質。他轉到教育心理系去,這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這是一個引領他進入心理諮商領域的關鍵點。
他說:"學了心理學之後,才真正開始自己的'夢想'。"當下,就是一切聽鄭石岩敘述他的人生故事時,母親一直是影響他的人。"她給我很大的自由,因為她一直當我是個大人,並不管得嚴厲,但卻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醒我、幫助我。"

9
.鄭石岩是佛教徒,星雲大師早年到台灣去,駐錫宜蘭時,母親便帶他追隨星雲大師學習。佛家的豁達生命觀,對面臨人生困境的人,往往是一劑心靈良方。佛法的修持對於鄭石岩後來從事心理諮商的工作助益頗大。鄭石岩31歲那年,因緣際會,他加入了台灣一個高科技發展團隊,擔任"科技行政"的工作。在高科技領域中打滾,讓他對人生又有了另一番體悟。"在科技社會,一切都在快速變遷,人的視野也不斷在改變。人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一定要保持學習力來調適自己,面對變遷的社會。
10.我常遇到一些事業成就很好的人,過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適應不良。有的人到了該換人生跑道的時候,卻因為不願意接受改變,腦子裡還是裝一些過時了的東西。  你有滿腹的理想,但沒用,人家都不用那個東西了。
"從中我發現,原來
'生涯'不是一個固定的'計劃',而是不斷在發展、調適的。"有了這樣的醒覺,他更願意多花一些業餘時間做心理諮詢的工作,因為身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
11
.他堅持不收費,因為視心理諮商服務為一個佛弟子本該履行的助人行動。兒童青少年輔導、婚姻諮商、生涯規劃、臨終關懷……他以諮商工作者的身分參與了案主人生的各個階段,最終獲得最大收益的,是自己。
後來,鄭石岩開始寫作。"寫作本來不在我的人生規劃裡。"那年他39歲,熱愛大自然的他登山時跌傷了脊椎,下半身因此癱瘓。醫生說得動手術,可是手術後卻不一定就能恢復行動。

12
.他盡是擔憂、沮喪。有一天,鄭石岩的 太太對他說:"我覺得你是一個很成功的諮商工作者,學佛也頗有成就,講經都講得很好,可是,你自己原來並不受用啊……" "那是傍晚時分,太太下班回來,我躺在一邊,然後她對我說了那一番話。那一幕,我一直都記得。"鄭石岩說。那天晚上,他想通了。"如果從此不良於行,我也要活下去啊。"當時浮現的念頭是:寫作。他坐在輪椅上,開始動手。
第一本著作《清心與自在》就暢銷了。投入寫作的當下,病情奇蹟地好轉。在輪椅與病床上渡過了一個月,恢復走動的那一天,"拋開拐扙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我發覺:人生還要要求什麼呢?腳能走、眼睛能看、耳朵能聽……已經很開心了。"鄭石岩說,當時才真正領會到佛法裡所講的:"當下就是一切。"

13
.從小時的貧窮到登山時發生的嚴重意外,鄭石岩卻從來不認為他的人生有太多、太大的困難,例如,導致他失去行動能力的意外事件,他也像是突然間想起什麼似的隨口說出,猶如人生中其他大大小小的瑣事一般,完全沒有將之視為人生中的重大顛覆。

14
.沒有比現在更美好的時刻"人生就是這樣,是多彩的,而且是持續發展。生命如一條河,迂迴向前流去,河道或寬或窄,但最終都流到大洋。人生並沒有'一定',但有一個方向:即是人始終要以一種光明、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當下的遭遇。
"你的遭遇,即是你的'資糧'。我們沒辦法挑選人生遭遇,也沒辦法選擇人格的本質,只能用我們的本質與遭遇所激出來的火花,慢慢滋長、壯大。在哪裡碰到障礙,就在那裡學習、扎根,然後再往前走。"鄭石岩如此看待人生,也總是傳達這樣的訊息給他的案主。"我們可以選擇方向,但不能選擇遭遇。

15
.人生不是'我要變成什麼',而是'如何利用當下的因緣去做些什麼'。若你一直要'變成什麼',壓力會很大。"曾有個人來找鄭石岩,他面對婚姻問題,同時事業一敗塗地,因此變得沮喪。"在面談時,我們不是要告訴他:你要站起來,走出去;而是,你現在手上還有什麼?他說他已經一無所有。我說:你還有太太、小孩。最重要的是,'你有曾經大跌一跤的經驗,是別人所沒有的。'你所有的這些,就像一棵樹被砍了,樹枝還可以摘下來,插在地上,繼續生長。"
16.鄭石岩三十幾年來累積了豐富的心理諮商經驗,他結合了精神分析、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等學派,再注入佛教唯識學與禪學的精髓。有時候,聽完案主傾訴後,他只是說了幾句話,或唸一首禪詩,對方的心情頓時晴朗。
17
.有一天,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婆婆前來找鄭石岩面談,談話中老人哭得悲傷。年輕時,她的丈夫有外遇而離開了她,她艱辛養大3個孩子,如今孩子們都大學畢業了。而年老的丈夫則被遺棄,貧病交迫。老太太說:"我怎麼可以把他丟下呢?"於是將丈夫接回來,在醫院照顧他,但是丈夫竟然還打她!"
老太太第三次來的時候,我跟她說:'你的心量是全世界少見的。這是無比珍貴的東西。你把小孩帶得那麼好,如今還照顧他,有這樣的能耐,你這一生也沒有白來了。你 能容忍 先生今天如此對待你,這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精神成就了。你總是問什麼時候有出頭天,我想跟你說:就生活而言,沒有任何時刻比現在更美好的了。你七十多歲了,耳聰目明,還能走,不是很好嗎?你還有能力照 顧你的 先生,這已經成就了你所追求的傳統美德,不是嗎?
你不要懷疑,就生活而言,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候了。'就這樣,她露出笑容。
18
.老人的笑容很美。她說:'這句話我會記得。你可不可再講一次?'"說完,鄭石岩展露出笑容,這個笑容如他當時所見的,一樣美麗。
人生,不可能處處逢源。但逢不逢源,完全是主觀。面對挫折時,願意在這裡看到新機,或是停在那裡抱怨、沮喪,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19
.佛教的思想是'人生要隨緣',但不是隨波逐流。隨緣,是在任何一個當下,都能應身邊存在的條件,借力使力,在那裡有所收獲。
我接觸了那麼多個案,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現象,領悟的是:
真正打敗自已的,是自己的想法;而挽救自已的,往往是提起了正面想法後,付諸行動。
20
."鄭石岩說,如佛經所講,人生是"妄"。"我回首自已的過去,雖然看來閱歷豐富,但其實很短,就在剎那之間。

最後,沒有一樣,是你可以帶走的。


...........................

 

人的一生,像乘坐一台公車。

 

我們知道它有起點和終點,卻無法預知沿途的經歷。

有的人行程長,有的人行程短。

有的人很從容,可以欣賞窗外的景色。

有的人很窘迫,總處於推搡和擁擠之中。

然而與懸掛在車門上、隨時可能掉下去的人相比,似乎又感欣慰。

獲得舒適與優雅,座位是必不可少的機會,因此總被人們爭搶。

有的人很幸運,一上車就能落座。

有的人很倒楣,即使全車的人都坐下了,他還站著。

有時別處的座位不斷空出來,唯獨身邊這個毫無動靜。

而當你下定決心走向別處,剛才那個座位的人卻正好離開。

為了坐上或保住座位,有的人漠視良心,甚至傷害他人。

有的人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得不將到手的座位讓給他人。

有的人用了種種的方式,經歷了長長的等待,終於可以坐下。

但這時他已經到站了。

下車的一刻,他回顧車廂,也許會為區區一個座位而感慨,自以為大徹大悟。

其實即使重新來過,他依然會去爭搶,因為有時如果不坐下,連站的位置都沒有。

除非你永遠不上車,而這並不由自己決定。

到站的人下了,車上的人還在。

依然熙熙攘攘,依然上上下下。

遇到值得相信的朋友時,要好好和他相處下去,

因為在人的一生中,想遇到知己真的不容易!

.......................

學習做人是一輩子的事,沒有辦法畢業的。

人生不管是士農工商、各種人等,
只要學習就有進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需要學習的事。

第一、「學習認錯」。
人常常不肯認錯,凡事都說是別人的錯,
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錯。
認錯的對象可以是父母、朋友、社會大眾、佛祖,
甚至向兒女或是對我不好的人認錯,
自己不但不會少了什麼,反而顯得你有度量。
學習認錯是美好的,是一個大修行。

 

 

第二、「學習柔和」。
人的牙齒是硬的,舌頭是軟的,到了人生的最後,
牙齒都掉光了,舌頭卻不會掉,所以要柔軟,
人生才能長久,硬反而吃虧。
心地柔軟了,是修行最大的進步。
一般形容執著的人說,你的心、你的性格很冷、很硬,
像鋼鐵一樣。
如果我們像禪門說的調息、調身、調心,
慢慢調伏像野馬、像猴子的這顆心,令它柔軟,
人生才能活得更快樂、更長久。

第三、「學習生忍」。
這世間就是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萬事都能消除。忍就是會處理、 會化解,
用智慧、能力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各位要生活、要生存、要生命,有了忍,
可以認清世間的好壞、善惡、是非,甚至接受它。

第四、「學習溝通」。
缺乏溝通,就會產生是非、爭執與誤會。
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
兩岸三地最重要的就是溝通,
相互了解、相互體諒、相互幫助,
大家都是龍兄虎弟,互相爭執、不溝通怎麼能和平呢?

第五、「學習放下」。
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時候提起,
不用的時就把它放下,應放下的時候,卻不放下,
就像拖著沉重的行李,無法自在。
人生的歲月有限,認錯、尊重、包容才能讓人接受,
放下才自在啊!

第六、「學習感動」。
我們看到人家得好處,要歡喜;
看到好人好事,要能感動。
感動是一個愛心、菩薩心、菩提心,
在我幾十年的歲月裡,有許多事情、語言感動了我,
所以我也很努力的想辦法讓別人感動。

第七、「學習生存」。
為了生存,我要維護身體健康,
身體健康不但對自己有利,也讓朋友、家人放心,
所以也是孝親的行為。

tn_20071204080029683[1].jpg  在學習的路上 , 不會老...因為 , 學不老 !!!

 .................................

 朋友 ! " 放下 "說起來容易 , 做起來可真難 !

但是...有人真作到 ,

何謂愛?何謂寬恕?何謂和解?



放下仇恨,用慈悲喚醒更生人 文│瞿欣怡

更生人楊振堂打死台大副教授謝煥儒的事件,
引起台灣社會的恐慌;然而,謝煥儒的妻子,

張美瑛,卻在第一時間選擇原諒。
她的寬容,安撫了所有人的不安,也讓人深深不捨。

採訪謝煥儒夫人,對我而言也是煎熬。

經歷喪夫之慟的她,傷口尚未平復,我去探問她的內心,
是不是太殘忍?

2007 723

謝煥儒在河濱公園遭毒癮發作的楊振堂用棍棒打死,
她的妻子張美瑛馬上從花蓮趕回台北,

在飛機上她不斷默念︰ 「南無阿彌陀佛。」

ap_F23_20080710030006382[1].jpg  

台北傳來的消息只告訴她丈夫病危,
她不知道其實丈夫是被亂棍打死,心裡還抱著一絲希望,
希望丈夫可以化險為夷。
然而,當她趕到醫院時,丈夫已經往生,
慈濟的同修們也已經趕到醫院為丈夫接引。
她沒有呼天搶地的大哭,也沒有咒罵楊振堂,
她默默流著眼淚,靠在丈夫耳邊輕聲地說︰

「爸爸,我們原諒他。」

因為在佛教信仰中,人往生時,
耳識是最後離開,若丈夫能夠聽見她的聲音,
她只希望丈夫走得無牽掛。

看破無常,當作還前世的債

她說︰「我不要丈夫帶著仇恨離去,若是前世欠下的孽債,
還了,當下解脫;如果沒有欠,那他就是示現菩薩,
用死亡喚醒社會大眾要對更生人伸出援手。」
張美瑛擦乾淚水,說︰「無論原因為何,我都欣然接受。」

驗屍當天,警方借提楊振堂到現場做筆錄,他不停地說︰
「我不知道。」張美瑛不恨楊振堂,她說︰
「我要如何仇恨一個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的人?」
「明天先來,還是無常先來?」張美瑛說︰

「上人(證嚴法師)常常教誨我們,

我卻只是沒感覺地聽了就算了,直到這次事件,
我受到很大的震驚,才真正體會了無常。」

在警方交給張美瑛的遺物中,有張發票,謝煥儒買了麥片、
果汁,為孩子張羅早餐。當時在家裡接到警察電話的,
是唸大學二年級的二女兒,她哭著說這種人都不值得原諒;
大女兒對著報紙上楊振堂的照片一直畫叉,寫著︰
「雜碎雜碎雜碎!」小兒子才剛升高二,每天晚上,
他要躺到父親的床上才能睡著。

謝煥儒一直是孩子的大玩偶,會故意改編歌曲,
跟孩子一起大唱︰「小小姑娘,清晨起來,一不小心,
跌入毛坑!」他自己的童年卻很刻苦,
大學聯考時雖然考上高雄醫學院,
卻因為家貧而改唸台大植物系,
因為哥哥已經先考入台北醫學院,
家裡只供得起一個孩子唸醫學院。
唸台大時,謝煥儒沒錢買車票,
總在清晨花幾毛錢買兩個饅頭,
從台北走上一整天才回中壢老家。
這樣一個好人卻被壞人給殺了,為什麼要原諒?

謝煥儒的學生哭著打電話給張美瑛問:
「師母,你怎麼能原諒他?我到現在還是好恨。」
張美瑛卻說:「楊振堂也是可憐,他的養父養母早死,
養姊也不肯再收留他,我們要怎麼怨恨他?」

療癒傷痛,深思生命真價值
張美瑛又說:「我也沒有第二個 45年來怨恨了。」
原來,張美瑛的童年也充滿傷痛。
45
年前,她自己就是直接受害者。
當時經商的父親被朋友倒債,父親只好倒了其他親友,
天天有人到張美瑛家裡討債。
複雜的人來人往讓念小學的張美瑛被人傷害,
她不敢告訴父母,幼小的她認定唯一解脫的方法就是自殺,
她無時無刻不想著自殺的方法。

還好菩薩悲憫她。有天,她在家附近的大樹上看到一句話:
「常唸觀世音菩薩消業障」,年幼的她不懂佛法,
想說家裡從小拜觀世音,跟著念總沒錯吧。
過沒多久,鄰居發生了兩件事,
讓年幼的她比別人還早領悟到生命的可貴。
有天,隔壁鄰居的大哥哥跟女朋友去划船,沒想到船翻了,
大哥哥不幸淹死。在喪禮上,大哥哥的母親駝著背,
用柺杖打棺木大哭說:
「你這個不孝子,怎麼可以讓我白髮人送黑髮人!」

她驚覺如果自己自殺了,只是把一切的苦丟給父母。
不久之後,鄰居有對夫妻吵架,妻子氣不過上吊死了
她的父母堅持開棺驗屍。他們商借張美瑛家的騎樓驗屍,
小小張美瑛在一旁看了更是心驚,
鄰居太太還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沒娘疼愛。

這兩件事讓張美瑛了解
「人要好好活著,因為我們對別人有責任。」

漫長的青春期,張美瑛更不斷思考:
「我活下來,生命的價值是什麼?」

考上台大歷史系以後,張美瑛在登山社認識謝煥儒。
講起丈夫,張美瑛總是帶著笑。
謝煥儒家境貧窮,身高又只有153公分,
獨獨張美瑛看見他的內心善良又有正義感,
她甚至認為,嫁給謝煥儒是她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

她說:「如果我可以幫助他成家立業做好事,不也很好嗎?」

從心放下,欣然看待生死題

當電視新聞播出張美瑛選擇原諒的新聞後,
一位慈濟的張老師打電話給她,
原來在四十幾年前他的父親也是被壞人打死,
他的母親滿心仇恨。在電視上看到張美瑛選擇原諒後,
他反問八十幾歲的老母親:「我們當年非得要一個公道不可,
得到了什麼?除了將壞人關起來,我們沒有時間療傷,
全家人都得靠精神科醫師開藥才能過日子。

如果我們當年選擇原諒,是不是會不一樣?」
張美瑛也聽說鄉下曾經有一個賣豆漿的婦人,非常愛漂亮,
每天清晨都會打扮得很美才去煮豆漿,有天清晨,
歹徒打開半掩的大門,不只搶了她全身的項鍊珠寶,
還把她推進滾熱的豆漿裡。婦人往生後,
警方仍遲遲無法破案,她的家人便在婦人下葬時,
讓她一手拿著利斧,一手拿刀,要她化為厲鬼追兇復仇。

他們告訴張美瑛,
他們真的好後悔當初為什麼不能讓死者好好安息?

在謝煥儒的告別式上,張美瑛送給參加的親友一本

《生死皆自在》,書的封面上寫了一段話:
「遠去的親人已如一只飄揚的風箏,
假如有一根線把它拉住了,這個風箏就會一直掙扎;
祝福它,放下它,就讓風箏自在飄到它該落地的地方。」

當瘦弱的張美瑛微笑說︰
「對於這一切,我欣然接受。」旁邊的人都紅了眼眶。

去找張美瑛前,我為自己找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最後我才安了心,因為我不是探刺他人傷口,
而是真心想知道︰

「我們要如何原諒犯錯的人?人要如何學會寬恕?」

摘自【30雜誌200709月號】

麗人生看到了感動 , 同時也看到了...

無量無邊的公道彩虹高掛在天邊 , 

一道道...無嗔無怨的彩虹 .

簡單的說...對待的世間公道 , 不如相待的公道 ,

前者 ,  生生滅滅 . 後者 , 不生不滅 .

 .................................................................

面的文章是中國大陸前些年高考的一篇滿分作文
文章樸實簡單,要找出用字遣詞比這篇好的文章實在數不勝數然而為什麼這篇小短文卻可以在千萬中國考生中得到滿分
我覺得理由是它真正的把每一位的心聲說了出來撼動了每一個改考卷的老師的心靈..... 
ap_20071008075143503[1].jpg 

 大陸高考滿分作文:"誠信"漂流記
"誠信"漂流記
話說誠信被那個"聰明"的年輕人投棄到水裡以後,她拼命地游著,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她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輕鬆的音樂。她於是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她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 "快樂"二字,原來是快樂的小船。
"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 " 
"
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
說罷,"快樂"走了。 

tn_20080127114200782[1].jpg 
過了一會兒,"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
"
地位"忙把船划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霉,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 "

 tn_20080201034312965[1].jpg  
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她又接著等。
隨著一片有節奏的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
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 
"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我是誠信…… "。
"
你是誠信啊,你這不存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麼激烈,我們'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
ap_20071009032636406[1].jpg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 "  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 
那您為什麼要救我呢?"
 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
"
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失敗的。"

141x154[2].jpg 美麗人生忍了好久....她說 :

地球自轉是一種戒律 ,公轉是定律 ,

人生誠信是一種定律 ,守信是戒律 ,

 你可以不知道自轉與公轉,但不能讓你的"誠信"亂轉 .

因為 ,守信是不退菩薩 ,若菩薩退了 ,此生入惡道 .  

DSCN3219.JPG 感恩看到了也想說 :

我雖然是畜生道的修行人,但是"誠信"卻修得很高的學分.

tn[1].jpg 報恩作完功課 , 讀完這篇文章說 :

閻浮堤眾生 ,習性剛強難調難伏 ,能障聖道能敵須彌,

誠非虛言.

.........................................

 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tn_20071110111025111[1].jpg 
“呂氏春秋“裡有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陳國與蔡國之間,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有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就下鍋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就去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孔子問:為什麼?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裡,一些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自己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地說:“我平常對顏回已經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內心的自我判斷,有時還會錯誤,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逢事必從上下,左右,前後各個角度來認識辨知,我們主觀的了解觀察,只能說是片面,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單一角度判斷,是不能達到全方位的觀照的!當你要對一個人下結論的時候,想想這個故事
 
(一件事不是只有面對自己的一個面,它至少有六個面)
 
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實嗎?還是你只會從一個面,一個點,去觀察一個人呢?大多數的人根本不了解對方的立場與困難的時候,就已經給了對方下評語了。
 
更何況是在有利益衝突下的場合,現今的人們擁有高學歷高知識,但往往卻過度仰賴高知識,而忘了讓自己在智慧上成長。很多事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要客觀地跳出成見,才有機會接近真。

 

美麗人生想說:照見所見之相,皆是虛妄,

因為,你只能照見面對你的相,照不見背對你的另一個相。

所以,所下的結論,往往都是錯的。

 

凡因對待而起的見解,都是虛妄相。

情相 , 事相 , 理相 , 莫不如此 , 

人生所以美麗 , 因為  "  放下對待 ,  提起相待  " . 

(對待非美麗 , 相待真美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beau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